《永远的梅园》
佚名
年年春风,岁岁花开。梅园新村17号、30号、35号,仿佛历史教科书上一串醒目的编码,将永远的怀念留给了石头城。
1946年5月,南京的天空布满了阴霾,周恩来和他的战友们从雾都重庆飞来。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向何处去?中共代表团肩负庄严的使命,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心,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。
这盏多少个长夜未眠的台灯知道,这台传递“永不消逝电波”的发报机知道,这扇天天为他奔走国是而打开的小门也知道:这里虽然见不到中原突围的烽火狼烟,也听不到东北大地的隆隆炮声和古老黄河的苦难诉说,但和平与战争、民主与独裁、光明与黑暗,却同样在这里进行着殊死的较量。
三百多个紧张战斗的日夜,一部共产党人为争取真民主、真和平而奋斗不息的英雄诗篇,一曲为国为民不畏艰险的光荣战歌,一种艰苦朴素、无私忘我又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境界,为我们的民族提炼出了一种崇高品格、一种不朽的精神。正如郭沫若先生当年凝视着梅园小客厅里一碗水盈盈的雨花石所说:“文石的宁静,明朗,坚实,无我,似乎也象征着主人的精神。”
宁静,明朗,坚实,无我!何止是一碗雨花石?今日梅园的一草一木、每件陈旧而又珍贵的遗物,都在讲述着梅园主人们用理想和信念、青春和生命铸就的崇高风范。梅园,就是绽放在六朝古都的一朵傲雪迎春的梅花……
梅园永远与共和国的春天同在。“梅园风范,万古长青!”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