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秦淮百姓家》

【丁家桐】

       (本篇选自《秦淮恋》。作者丁家桐(1933-),江苏扬州人,作家。著有长篇历史小说《隋炀帝》和散文集《烟花三月下扬州》等。

       繁华和热闹,是“面子上的秦淮”,“骨子里的秦淮”在哪里?是什么?作者以轻松自然、富有散文美的语言,向我们介绍了他在秦淮百姓家“随便走走”而获得的平凡又独特的发现。)

       秦淮一带,最好随便走走。走走,不必坐车。自行车免了,人多,挤挤碰碰的,让人提心吊胆。倘有小车,在这种地方招摇更不相宜。窄窄的小街,曲曲的巷,哪里被卡着,缩在里面,活象棚栏里的大熊猫,让人指指点点,够受的。最好是甩开膀子,在人缝子里穿来穿去。走走,当然要有闲暇。其实,闲会正多,哪有许多话好说?找个山头,偷得浮生半日闲,便可在河边溜跶溜跶。

  城里的河,东水关到西水关便是十里秦淮。走走看看,半天够了。长干桥、古城堡不必说了。进了城,信步走走,兴致慢慢会来的。这里巷子幽深,七弯八绕,且多低门小户。门楼子并不起眼。里面多花坛,只要季节好,一片姹紫嫣红,任你张张望望。六朝陈迹自然难找,但明代的桥,清代的石鼓,所在都是,任你指指戳戳。偶尔也有一二老翁,凑上几句。记得中山陵附近有几处别墅,建筑别致。你才靠近,暗角里的武装冰着脸,吆喝一声,让你一惊。禁地!连忙躲开。还记得在城中心一带,拜访过几位要人。门铃响了半天,好容易方洞里才露出半只眼睛。门露点缝,迎客的先是“汪汪”一阵,叫人尽起鸡皮疙瘩。这一带不同。这一带有乌衣巷,唐人感慨的地方。有位熟人说:到过乌衣巷,叫人扫兴。怎么一处高房大屋也没有,见到的只是几座古屋,还有一片小小的夕阳斜酒店。其实呢,唐人的诗他忘了,寻常百姓家,才是乌衣巷,也才是秦淮。

  怎么“才是秦淮”?秦淮不是“楼台分峙,亭树参差”么?不是“笙歌罗绮,帘幕烟花”么?其实,这只是一面。这是面子上的秦淮。还有一面,那是骨子里的秦淮。骨子里的秦淮在两岸的深巷老屋中。这里的地名也本色:剪子巷、船板巷、胭脂巷、扫帚巷,不象北边,什么御道街、户部街、碑亭巷、后宰门,带着官气。华夏古城大多是这种格局:北边或者东边是皇城、衙城,南边便是罗城、子城。三教九流,皂隶人等都住在南边。目下痕迹自然是渐渐地淡了,但是这里张张,那里望望,多少能找回一些历史的影象。

  雅人游秦淮,可听浆声,可看灯影;俗人游秦淮,可以随便吃吃。在金陵饭店的一杯咖啡钱,在这里可以吃上十样八样。鸭血汤最鲜,线粉汤最香,金钱烧饼最酥。倘是夏天,一碗凉粉,那调料又麻又辣,又爽口,又当饱,真是人间美味。在这里小吃摆不得架子,座位不必嫌挤,条凳不必嫌窄,食碗不必嫌粗,甚至两只筷子也不必嫌长短不一。坐有坐着吃的味道,站有站着吃的味道。你吃,来来往往的人身边擦过,对你的吃相多看两眼,更有味道。最怕的是,摆一副上等人的面孔,尝一口,啊呀一声,废话连篇,那就煞了风景。

  秦淮的女人比男人出名。倘若要在河边找李香君,找柳如是,恐怕是不容易了,如今不是进了研究所,便是进了作家协会。可以看看的,大概是些“登店卖三葛,郎来买丈余”的女子。立在摊位后面,袅袅婷婷。一套紧身衣,两只大耳环子,一副电影明星模样,朝你微笑。这时候你千万不可发痴,千万不可现出一副呆相。不买东西,早走为好。否则,会有人拍你的肩头:“识相点,别挡路!”你如果真是有心人,远远跟踪个把时辰,才会知道:摩登女郎到了钟点,便回到附近的老屋里,洗了脸,抹了环子,套上工作服,跨上自行车,“格铃铃”,忙她的第一职业去了。

  还可以看花,去花市;看鸟,去鸟市;看石头,去石市。还有五花八门的东西,狐狸尾巴孔雀毛,什么都有。这里的地摊也是超级市场,任你东看西看,还可挑挑拣拣,就地还钱,不必象在大公司买东西受那么多规矩。

  东看西看,可别忘了看看河里的水,否则,你为什么来着?有一回,我在文德桥上看过半天。看六朝金粉,看洪武灯船,领略朱自清笔下的诗情画意。看到的却只是碧而略显暗黑的水波,汩汩东流,捕捉不到什么特别的影象。大概是时辰不好吧,那是在白天。月明之夜,市声渐歇的时候,也许有另一番情趣。

  蒙着历史的风尘,秦淮几度曲折。两岸楼台,兴了又废,废了又兴,兴兴废废。你还可以看到,这里又在陆续兴建了,这一带又将成为繁华地区。但是,骨子里的秦淮的魅力不在于它的纸醉金迷,未来的秦淮不是往日的重复。天下的平民会在这里找到更多亲切的东西,历史的脚步不会错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