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薛冰】
这是一本与吃饭有关的书。
这是一本与美食无关的书。
论吃饭谁不是本色当行呢?然而吃饭与“会吃饭”决非一个概念。跟老婆孩子家常便饭,还不觉显;倘若到饭店里,一桌人排排坐,就看出差别来了。美食家滔滔不绝介绍每一道菜的名称来历,品尝要点,兼及掌故渊源,烹饪技法,直至食材优劣,产地选择……如我之辈只有洗耳恭听的份,完全插不上嘴,诚如俗话所形容:“内行看门道,外行看热闹”。
天天吃饭,一顿不脱,我居然成了吃饭的“外行”!
哲学家说,存在决定意识。曾经的饥饿记忆,决定着我今天的意识。
以我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,忍饥挨饿的岁月,不到三十年;三十岁以后,更是不曾有过挨饿的机会。然而,与某些人津津于舌尖上的享受不同,我对于近三十年吃过的美食,并无特别的印象,而对于曾经的饥饿记忆,却刻骨铭心。
所以,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词典中,世间百物,没有“好吃”与“不好吃”之差别,只有“能吃”与“不能吃”之区分。小时候不懂事,曾说过某食品不好吃,母亲的评价是:“没饿好。”在农村插队时,农民们也会用同样的三个字,讥笑某个试图挑食的人。
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的,主要是六十余年间,有关吃饭的若干实录与感悟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这委实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片断;时过境迁,某些细节甚至已经开始模糊,然而情绪的记忆,面对食物的人生体验,却越发清晰。
我把它概括为四个字:饥不择食。
这种饥不择食的心态,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、道德观,审美观、世界观。公款吃喝的天文数字,贪官家中的上亿现金,富豪群对慈善事业的冷漠,“二代”们炫富斗富的狂燥,境外旅游者在自助餐厅的抢食……或多或少,都有着饥饿恐慌驱动的因素。
所以我选择《饥不择食》作为书名。